学生交流
首页  -  学生在线  -  团学工作  -  学生交流  -  正文
Day15 - 2017“贝时璋菁英班”法德之行交流学习日志

作者:编辑: 时间:2017-07-26 点击量:

 Day15: 7月15日 周六 作者: 宋运杰 陈于哲 莫喻枫

  连续几天,哥廷根的天空都乌云密布,终于在今天早晨下起了大雨。也许是因为下雨,夏天的哥廷根也有了一些寒意。早餐后谢老师便关心起了同学们有没有穿够衣服,让两位同学专门回房间拿了衣服。早餐后雨开始下大,大家露出了为难的神情。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尽管下雨,还是徒步去实验室。去往实验室的路上,雨渐渐小了起来。

  前两天的神经生理学课和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电生理的记录方法,并在蛙卵细胞和水蛭的神经节上做了尝试。今天,也就是神经生理学学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视觉系统的研究中。一上课,老师就为我们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发育过程,然后仔细讲解了视网膜紫质循环。不同的光感受细胞的通路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的不同。我们上午需要做的实验就是测试自己的眼睛能够分辨的最低闪光频率是多少。我们需要将一个LED灯放在显微镜下,上面先是不方滤光片,然后轮流放不同透光率的滤片,然后透过显微镜观察。LED灯的闪光频率通过电脑的软件进行控制,一位同学在旁边切换频率,另一位同学在显微镜前观察,记录下觉得视野里不闪了的最小频率。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实验,同学们记录了自己在没有滤片和三种不同滤片下能分辨的最小频率并将它们汇总到了黑板上。大家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透光量越低,眼睛能分辨的频率也就越低。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原因:透光量高时,频率分辨能力强的视锥细胞占主导;而进光量低时频率分辨能力弱的视杆细胞占主导,因此换上滤片后能分辨的最低频率也有所降低。这个实验中,同学们互相配合得到实验数据,加深了对神经科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中午饱餐了一顿pizza后,老师开始讲解蝗虫。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k㎡,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然后又讲解了蝗虫的解剖结构和其作为神经生物学种模式生物的优势。

  紧接着我们来到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了蝗虫飞行时的状态:老师用一只手固定蝗虫的两条大腿,用嘴对着蝗虫吹气,模拟逆风飞行。只见蝗虫张开翅膀,像一个横放的螺旋桨一样快速旋转。接下来老师让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事先准备的蝗虫。将其用橡皮泥固定在木块上露出左眼。用一根金属细线扎入蝗虫的脑子,用针头在蝗虫的左眼上刺一个非常浅的洞,将另一根金属细线轻轻搭在洞边上,涂上一点雪花膏。在蝗虫左眼处用一定频率的不同颜色的光刺激它,观察其动作电位的情况。当大家兴致正高时,有几台机器出现的不明故障导致个别同学未能完成实验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今天是我们在德国学习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就要返程。两周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收获颇丰。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带队的谢老师,段导对我们的精心照顾,感谢所有给我们传递知识的教授学者,感谢一路帮助我们的人。这是一次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之旅,也成为我们大学生活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谢谢!



地址:必赢国际官方入口_必赢电子游戏网站[欧洲杯推荐]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792072   领导邮箱:lifelife@hust.edu.cn